蜂鸟网首页 > 旅游摄影 > 行摄最美中国 > 正文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0 2013-06-26 05:43:00   蜂鸟网   作者:董帅   责编: [原创]

    现在很少有人再写信了,邮票也渐渐离开了大家的视野。记得小时候还有集邮的习惯,那时候把集邮看做是一种很时尚的爱好。花花绿绿的邮票收集了满满一册子,现在已经不知道放在哪里去了。有一组邮票是关于中国民居的,当时最不想要的就是这套邮票了,因为这套邮票太大众化了,几乎每次买邮票都默认是这种邮票。那时候父亲在外地,每每寄回家的信封上面都是贴着这种有票,唯一给我的印象是,我看着邮票上面的民居,就知道父亲住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现在别说是邮票渐渐消失了,连邮票上面的民居也在慢慢消失。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相应的会有适合居住的民居建筑形式。然而现在好像每个的地方的房子都建成一样的了,少不了水泥,少不了钢筋。城市中的建筑趋同也就罢了,连农村的房子也慢慢相似起来。老房子就地取材,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冬暖夏凉,排水防潮,各种繁复的装饰,风水门道,等级规矩,那都是不可以随随便便的。现在的房子不然,排水基本靠管道,温度基本靠空调,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更别提什么文化内涵了。

    本期文章,笔者带大家重新审视一下邮票上的民居,找回那些即将丢失的记忆,告诉大家如果还想要拍摄这些最后的建筑形式应该去哪里拍摄。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关于民居邮票

    民居邮票是原邮电部于1986年4月1日开始发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历时5年,共计发行4套21枚。它们分别是编号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从面值设置上分别是1分(内蒙古)、1.5分(西藏)、2分(东北)、3分(湖南)、4分(江苏)、5分(山东)、8分(北京)、10分(云南)、15分(广西)、20分(上海)、25分(宁夏)、30分(安徽)、40分(陕北)、50分(四川)、80分(山西)、90分(台湾)、1元(福建)、1.10元(浙江)、1.30元(青海)、1.60元(贵州)、2元(江西)等21种,面值共计人民币10.845元。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是一套民族气息较浓厚的好票。21枚《民居》邮票展示了21个省市的民间建筑,风格各异的民居是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瑰宝,是勤劳的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秦砖汉瓦江南水乡式的江苏民居,四合院式的北京民居,石库门式的上海民居,竹楼式的云南民居,窑洞式的陕北民居,庭院深深的江西民居,东西折厢式的湖南民居,360度圆盘式的福建民居,层峦叠嶂山城式的四川民居……画面把各地民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令人如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整套民居邮票

    四川民居

    全楔式木结构的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广泛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随势而筑,以石下基础,以木制梁、楔、柱、椽,以竹隔墙夹楼,以砖或土,石砌墙,以草、瓦盖顶,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灾性好。城镇房常为一楼一底,下层开店或日常活动,上层则作为卧室。农村房上层存放(晒晾)粮食,下层为住房、堂屋、厢房、厨房、织作坊等。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四川民居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福宝古镇四川民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福宝古镇四川民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福宝古镇四川民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哪里能拍到:四川合江县福宝古镇

    被称为“四川民居活化石”的福宝古镇位于四川省合江县,这里恐怕是最后的四川民居的代表。曾一度火热的四川方言剧《傻儿司令》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古镇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屋宇千姿百态,排排吊脚木楼错落有致,随山势起伏。小街宽处七八米,窄处仅一米半左右,全部系青石板铺就,石阶起起落落,蜿蜒伸向前方。不时见撑伞的行人在石梯间上上下下,朦胧间呈现出一幅幅雨中小镇的诗意画面。

   东北民居

    东北三省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 。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东北民居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带名词。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东北民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雪乡的东北民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北京四合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哪里能拍到:东北农村、雪乡、北京

    东北民居也是现在仍然还在广泛使用的建筑形式之一,在现在的东北农村,依然沿袭着以往的民居建筑形式。所要要想拍摄东北民居是轻而易举的,雪乡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东北民居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典型代表,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历代皇上说起。北京四合院在外国人眼里就代表着中国的建筑形式了,然而四合院本身就是东北民居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当年满族人从东北带到北京的,而皇上居住的故宫,整体来说也是东北民居的形式。

    也许你会问了,那北京故宫不是明朝皇帝永乐建的吗?其实这话不完全正确,北京故宫的老底子应该是元朝建的,而蒙古人那个年代是没有什么自己民族建筑的,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建筑就是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建筑,所以元朝人在建北京房子的时候是把满族人的民居给照搬过来了,永乐皇帝来的时候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了一番。但明朝的北京皇宫到了清初就已经衰败得不成样子了,所以清朝的皇上就把北京的皇宫按沈阳的皇宫样子进行了一番天翻地覆地改造,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故宫房子几乎都是东北民居式样的建筑,甚至连皇上为西藏喇嘛修的雍和宫也是东北民居的样子。另外中国所有和尚呆的寺院统统都是东北民居的套路,当然不同区域的寺院建筑会有些差异,但建筑灵魂还是东北民居的样式,这与东北在历史上重要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内蒙古民居

    邮票图案是内蒙古民居——— 蒙古包外形。蒙古包多称为“穹庐”、“毡帐”、“毡包”,是内蒙古地区最主要的帐幕式住宅,其中毡包比较多见。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蒙古包的内部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蒙古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蒙古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蒙古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哪里能拍到:呼伦贝尔草原、赤峰、坝上

    在所有的民居中,内蒙古民居应该可以算是保存得最完好、最为常见的之一了。至今任然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蒙古包,并且仍然还有大量的内蒙古的居民还居住在这样的建筑中。在呼伦贝尔草原、赤峰等,都很容易见到蒙古包,在河北的坝上草原,也有很多蒙古包。

   山东民居

    山东靠海,沿海的民居建筑材料多用石头,如石墙、石楼、石门框、石漏窗等,既坚实敦厚,又能够防潮抗风。山东民居不是一户一院独立,而是十几户甚至几十户集中建筑,呈居住大院特征。邮票图案就是山东居住大院式民居建筑。这种居住大院大小不等,一般周围建有2层~3层的外廊式楼房,院内集中建有公用设施。屋顶大多为硬山顶,屋脊高而陡,既有利于排雨水,又便于晾晒渔网。门窗施以彩绘,十分精致。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山东民居海草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山东民居海草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哪里能拍到:山东威海荣城沿海

    海草房是胶东渔村最传统的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威海的荣城沿海一带。现存最早的也已有300年历史。海草房以石为墙,石来自于就近的山石和海石,根据其形状堆砌而成,形成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壁画”;屋顶为海带草,柔软有韧性,耐腐蚀,不易燃烧。海草房工艺讲究,工序复杂。建好的海草房是灰白色的屋顶,海草苫的很厚,屋脊显得浑圆,憨态可掬,这与墙上棱角分明的石头对比鲜明,看上去古朴久远...... 

    想了解更多山东海草房可以参看刘志刚编著的《探访中国稀世民居海草房》一书,书中对山东海草房有着图文并茂的详细描述。

   江西民居

    邮票图案所绘为赣南住宅形式,白墙青瓦,外形方整,屋宇相连,墙高无窗,可防火防盗。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婺源江西民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江西民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江西民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哪里能拍到:婺源

    从图片上我们不难看出,江西民居与安徽民居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婺源的民居就是江西民居的典型代表。粉墙黛瓦,楼高厅敞,内天井,马头墙,这就是就江西民居的典型特点。江西婺源曾属古徽州,所以与安徽的民居是一派相承的。

   广西民居

    广西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竹结构,漓江沿岸主要以竹为建筑材料,有类似傣族竹楼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层,房前一般设有小走廊,类似城市建筑中的阳台。在壮乡,房屋往往依水而建。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三江程阳八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三江程阳八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三江程阳风雨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哪里能拍到:三江程阳八寨、漓江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主要有壮族、侗族、苗族等,因此民居也呈现出很多种样式。而在这套民居邮票上所绘制的民居则是属于侗族的民居形式,与广西柳州的三江民居最为相似。三江地处广西与湖南、贵州的接壤之地,有八个连成一片的侗族山寨,称为程阳八寨。程阳八寨不仅保留了完好的侗族木楼建筑形式,还有服装饰品、歌舞文化、生活习俗等古老传统。程阳风雨桥也是这里最为有名的建筑。

   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以土坯大砖为建筑材料,常为瓦房。瓦房的布局、结构一般以三间为主,院墙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墙大门和房顶都建有独特的装饰。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山西常家大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山西乔家大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封上的老家 寻找邮票上的中国民居(上)
山西常家大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哪里能拍到:山西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大院等

    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这与山西富有的晋商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要是想要看大户人家的民居,最为出名有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大院、曹家大院(三多堂)、渠家大院等。要是想要看平民百姓的民居,那么去平遥古城就再合适不过了。

    

    下期预告:

    福建民居、台湾民居、浙江民居、贵州民居、青海民居、宁夏民居、北京民居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