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旅游摄影 > 行摄资讯 > 正文

摄影与生活比,生活更重要

0 2011-09-23 14:07:23   蜂鸟网   作者:李洁 [原创]

王瑶,女,汉族,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协第六届副主席。凭借《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组照,她荣获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艺术类金奖,成为此项比赛中获得金奖的中国记者第一人。

摄影与生活比,生活更重要

前不久,王瑶应第四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的邀请,来贵州担任评委。9月16日下午,王瑶在下榻的酒店抽空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28年前,与贵州结缘

早在1983年,正在读初中的王瑶就作为北京市青少年采风团一员来到了贵州黔东南。当时只有14岁的王瑶拍摄的一组采风作品,被北京电视台选中,不仅被制作成专题片,还让她自己撰写解说词配音播放。

王瑶说“这件事情我记得特别清楚,我第一次走出北京,就是来到贵州。每天我都会写日记,直到现在,这些日记我都会经常翻看。”

此后,王瑶与贵州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就此断过,她的作品《后9.11》、《粉墨人生》曾参加了第二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摄影与生活比,生活更重要

时隔多年,重访贵州,也是因为摄影“现在的贵州与我印象中的贵州太不一样了,能举办这样的摄影大展很好,影展逐渐也有了自己的品牌风格。”

摄影与生活比,生活更重要

喜欢摄影“害怕”被拍

从5岁开始“摆弄”相机,今年41岁的王瑶已有了36年“摄龄”。把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他们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一直是王瑶的习惯。因为“他们是社会的根基,正是他们用坚韧、顽强的生命力承托着社会沉重的负荷。”

穿着新校服上学的小学生,京城最后一位京剧男旦演员,颐和园里穿着“龙袍”的“皇帝雪人”……王瑶的镜头中,普通人永远是主角。实际上,王瑶的摄影生涯涉猎过大量的题材和领域,但她最终发现,自己还是比较适合做人物的专题、人物的图片故事。特别是有关女性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这位女摄影家实际上是很“怕”照相的“别人给我拍照我会很不自在,已经很不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了。”

初次采访,流着泪完成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部主任、范长江新闻奖、荷赛奖等,41岁的王瑶头顶着一个又一个桂冠。对此,她显得很“低调”“是我比较幸运吧。我觉得每个人成功都要付出很多,有的是不堪回首的。如果让我再重复一遍自己的历程的话,我不一定有勇气承受。”

1996年,王瑶第一次采访奥运会。那时候没有数码相机,都是用胶片拍摄。每天只睡4个小时,常常就吃一顿饭,还要背着30多斤重的相机,辗转于各个赛场,顶着40多度的高温工作。王瑶说,“那时一点都不觉得苦,就觉得应该这么拍。”

王瑶最感谢的还是她初入中新社的第一课—— 赴桂林空难采访。当年,22岁的王瑶化妆成农民进入被警察封锁的现场,流着泪完成了她的第一次拍摄任务。就在这次采访中,她拍摄的一张照片《悼亡灵》获得1992年中国新闻奖。

“我真得感谢生活,在我还是个小姑娘时就给我上了一堂生死大课。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用镜头关注关于人性与生死的问题。”王瑶说,“包括后来拍摄的《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我看到了一位60岁的老舞蹈家内心的孤独脆弱和由此爆发出的强大力量,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次拍摄经历也让我更加成熟。”

摄影与生活比,生活重要

前不久,由新华社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的“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启动,旨在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唤起世界各国政府对贫困问题的关注。王瑶担任了此次大赛的评审委员会主任。

她说,“无论多发达的国家,都会存在贫困的问题。我们应该团结一心,共同为关乎人类福祉的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虽然参与了众多的摄影大赛、展览,但王瑶一直认为,“评奖与摄影比,摄影重要,摄影与生活比,生活重要!”

王瑶自称是个“连五天以后的生活都不会规划”的人,而正是这样一个“活在当下”的女摄影家,在时时感受到来自生命的温情之后又将这样的温情通过镜头延伸出去。读她的照片,无论哪一组,都仿佛在读一则寓言,无论其间怎样的转承启合,都昭示出人性之美及世间的温暖。

与王瑶相识多年的老友,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北京新闻中心执行总编辑彭凯雷说:“她给人的印象,就像傅雷家书里对心目中知识分子的描述: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完)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