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在西亚有一片古老的土地,是《圣经》中记载的摩西认定的丰饶之地,是“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这里有广袤的沙漠和连绵的岩山,也有美丽的湖泊和海岸,荒漠之中的绿色花园更令人难忘。
那是一个值得停留很多天、而且一去再去的地方。耶路撒冷、凯撒利亚以及马萨达无疑能为游人带来最震撼的历史和宗教之美。然而,这片土地又有年轻的一面,世界大都市特拉维夫被称为不夜城,拥有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包豪斯建筑群,你可以找到时髦、酒吧、音乐和美好的生活。同时,对很多人尤其是欧洲人来说,这里是美丽的度假胜地,比如红海海滨的埃拉特、美丽的加利利湖区,当然还有以美容、疗养而著名的死海。
当你站在这片土地上,"圣地"就不再是书中的符号,而是色彩鲜活地留在心中。
对大部分旅游者来说,犹太人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实际上,当你踏上这片土地,与普通人亲密接触,你会发现,与那些亘古辉煌的宗教和历史遗迹相比,鲜活的犹太人,令你更为难忘。
安息日的生活
即使是一名游客,在以色列短短几日的停留中,也能感受到这里生活中浓郁的宗教气息。
就以酒店为例,以色列几乎所有的酒店房门外都会钉有“门柱圣卷”,它是一张写有经文的羊皮纸卷轴,存放在长方形小盒子里,钉在门柱上,据说这个习俗是源自《圣经》里犹太人与上帝的约定。此外,在酒店里,你会发现自助早餐永远都吃不到肉类,原来犹太教有严格的饮食规定,其中一条是肉和牛奶不能同时出现,而酒店的早餐少不了牛奶,所以只能舍弃肉类了。
最有趣的是,安息日那天乘坐酒店电梯,发现无论如何按按钮,电梯都不紧不慢地一层一层停———原来这是安息日电梯,根据规定在安息日里,犹太教教徒不从事任何劳作,包括开车、做饭、玩乐、开关电器以及按电梯按钮。不能按电梯电钮,就只能随着电梯一层一层停了。
正统犹太教徒的传统和世俗犹太人的热情
然而,以色列并非你想象中的宗教国家,虽然宗教在以色列的政治和生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以色列是一个民主、开放、自由的国家。”据以色列国家旅游局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王宇介绍,以色列信仰自由,国内有多种宗教并存,除了占主流地位的犹太教之外,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德鲁兹教。“其实除了正统教徒会恪守教规,大部分世俗犹太人都是很随意的,比如各个城市都有安息日不停业的商店、餐厅和娱乐场所;在特拉维夫年轻人也会去酒吧、电影院等地放松玩乐,在海法甚至有部分公共交通还照常运行。”
在这片土地上有两类人群最令人印象深刻,一类是正统犹太教徒,男人黑衣黑帽、留长鬓发,女人包裹头巾,穿长衣长裙,在街头人群中非常显著。然而,接触他们并不容易,与热情的世俗犹太人不同,他们会躲过你的镜头,匆匆离去。王宇表示,正统犹太教徒在衣着、饮食、婚姻、家庭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严格遵照传统的宗教习俗。
作为正统犹太教徒可以不服兵役,不从事世俗的工作,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经学院学习和研究宗教律典,靠国家的补贴和社团的捐赠生活。除了极个别人之外,正统犹太教徒一般都不抵触参与政治,每次大选中犹太教徒的投票率远远高于其他社团的投票率,这也使得他们支持的政党在国会中能得到更多的席位,因此宗教人士在以色列的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要超过他们实际人口所占的比例。
语言和居民
从文献中回归的希伯来语
今日,希伯来语是以色列的官方语言,然而犹太人在海外流散的2000年里,这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消失,变成了纯粹的文献和宗教语言,所以,最初的犹太移民说的并不是希伯来语,而是各自的语言。但是19世纪后半叶,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复兴希伯来语成了犹太民族汇集和复兴的一面旗帜。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犹太人决定在耶路撒冷建立一所自己的大学,希伯来语击败了德语被确立为大学的正式授课语言,这所大学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希伯来大学。1923年9月29日,英国托管当局承认了希伯来语的地位:“阿拉伯语、英语和希伯来语为该地区的官方语言。”
以色列是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来自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犹太人会集到这里,建立了一个国家。最早一批犹太移民主要来自俄国和东欧,他们是以色列建国的先驱。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犹太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尤其是德国,能移民到这儿的都是幸运儿。在二战中,纳粹屠杀了欧洲的六百万犹太人,战后幸存者成了移民的主力。以色列建国之后,由于跟阿拉伯国家交恶,很多原来居住在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主动或者被迫离开,移民到以色列去,他们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前苏联解体,大批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据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移民到以色列的前苏联移民超过100万,几乎占了全国人口的1/5,所以现在俄语也成了一种很通行的语言。
根据以色列的《回归法》,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可以成为以色列公民,基本上犹太人的身份可以两个方式来确认,一是血缘,即犹太母亲生的孩子都算犹太人;另一个方式是宗教的,即非犹太人可以通过改信犹太教而成为犹太人,但改信犹太教不是很容易,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专业学习还要通过各种考试。
哭墙是古犹太国第二圣殿的一小段遗迹,被犹太人视为圣地。犹太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祈祷。
耶路撒冷
说到耶路撒冷,很多人喜欢引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的一段话,“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然后继续引申下去“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习惯于将其描绘成一座悲情城市。的确,数千年来这片土地经历了宗教与政治的纷争、战乱,及至今日仍没有完全平息。然而,当你来到耶路撒冷,走近那些荷枪实弹的年轻士兵、哭墙前祈祷的犹太妇人、农贸市场里叫卖的阿拉伯人……你会发现,在美丽与哀愁的背后,耶路撒冷散发着坚定不移的生命力和乐观美好的日常生活。
若要欣赏耶路撒冷全城的景象,最好在黄昏时分登上位于城东的橄榄山,向西眺望,远处是新城,以政府机构、犹太社区为主;近处则是旧城和圣殿山,能看到奥斯曼帝国时期重修的城墙,以及泪滴形的天主教主哭耶京堂、东正教教堂等。据说,自从20世纪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开始,即使新建筑也全部使用耶路撒冷石,古老而质朴,因此新城和旧城交融,并没有违和感。山坡上是一大片犹太墓地,墓碑上散落着祭奠的石块。据《圣经》记载,耶稣就是从橄榄山前往耶路撒冷,被钉上十字架;而犹太经典则预言,世界末日弥赛亚将在这里出现,因此数世纪以来,橄榄山成为犹太人最神圣的墓地。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和圣地,但是数千年来却饱受战火的侵扰,屡次被摧毁。以色列人、巴比伦人、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人、十字军、埃及人、奥斯曼帝国以及英国都曾成为这个以“和平”命名的城市的主人。
日色渐暗,山坡上方一个牵着骆驼的阿拉伯人在招揽生意,一对从美国前来朝圣的基督教夫妇,把他们的儿女抱上骆驼。作为一名远方的游客,当站在橄榄山上,面对这片金色的耶路撒冷,无论你多么深谙历史和宗教,都不足以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民族妄下评论。
重走耶稣背负十字架受难的苦路
清晨,耶路撒冷老城刚刚睡醒,一群人正背着巨大沉重的十字架,唱着圣歌,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径,踯躅而行。他们是来自西班牙的基督徒,专程来此重走当年耶稣背负十字架受难的苦路。
他们从鞭刑堂出发,那里是耶稣背负十字架的地方,也是苦路的第2站———第1站就在斜对面,是耶稣被审判的地方,但现在是一所穆斯林小学,游客无法进入。苦路共14站,信徒们在每一站的铭牌和雕像前停下,与随行的神父一起祈祷。从14世纪开始,欧洲虔诚的基督徒便前来重走苦路,直至今日,每个星期五下午3点,圣方济会的神父们都会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们走一遍苦路。
这条路线其中一段要穿过熙熙攘攘的阿拉伯人集市,于是虔诚的朝圣者、看热闹的游客、大声招揽生意的阿拉伯商贩还有匆匆走过的正统派犹太人,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对比强烈而又各行其是。
最后,朝圣队伍走进一座巨大的石头建筑———圣墓教堂,里面是苦路的最后5站,他们相信耶稣就是在这里被钉上十字架、埋葬、复活。西班牙信徒们每人持一只蜡烛,在当年竖立十字架的遗迹处膜拜;苦路的最后一站———耶稣墓,就在穹顶下面,数十位非洲游客排着队去摸里面的圣石……一片嘈杂中,几个牧师坐在角落里,旁若无人地朗诵福音书。
圣墓教堂是全世界各个基督教派最神圣的地方。公元306年,君士坦丁大帝征服耶路撒冷之后,他的母亲在维纳斯罗马神殿的基础上,建起了最早的圣墓教堂,数百年后被埃及人摧毁,又经过各个基督教派多次重建,今日教堂由希腊正教、罗马天主教、亚美尼亚教派等多个教派共同管理。
哭墙前的虔诚祈祷
如果你在苦路之旅中被基督教的遗迹和典故搞晕了,那就直接前往位于老城东南部的圣殿山吧———哭墙就在那山脚下。哭墙应称为“西墙”,是犹太国第二圣殿的一小段遗迹,被犹太人视为圣地。犹太国的所罗门王和希律王在圣殿山先后建成第一圣殿和第二圣殿,象征着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辉煌历史。然而,继第一圣殿被巴比伦人毁灭之后,第二圣殿再次被罗马人毁灭,从此犹太人便流散海外。两千年后,犹太人终于回归,但是圣殿却只剩下一段西墙,成为犹太民族的象征。
哭墙分为男女祈祷区,气氛固然神圣,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沉重严肃,反而更像犹太人的聚集地。黑帽长鬓发的正统犹太教徒,只戴白色犹太帽的世俗大学生、包着头巾的老妇、怀孕的年轻妈妈、穿超短裙、涂红指甲油的时髦女子、孩童、正在服兵役的男孩女孩……他们以犹太人独特的祈祷方式,手持圣经,晃动身体,朗诵着赞美诗。若是安息日,这里人会更多,正统犹太教徒会全家来此祈祷,13岁的男孩还会在哭墙前举行成人礼。
离开圣殿山和哭墙,穿过犹太区和亚美尼亚区,便来到老城西部的大卫塔,这里是希律王为保护他的宫殿而建的,现在的大卫塔遗迹包括希律王的瞭望塔、第一圣殿时期的石坑以及早期城墙等。
古罗马时期,圣殿被毁,犹太人被驱逐,著名的拉比阿吉瓦在逾越节祈祷:“明年再来到耶路撒冷。”数千年来,对流散海外的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是上帝的应许之地。直至今日,这句话仍是逾越节活动结束时祷告的最后一句话。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