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旅游摄影 > 正文

台儿庄大战

0 2011-07-28 15:41:55   蜂鸟网   作者:蜂鸟网 [合作]

第一节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主要战场

1、第二次世界大战概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3月和1939年3月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有:中、苏、美、英、法等50多个国家,参加法西斯集团的国家有:德、意、日等7国。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2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最终获胜,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1945年初,苏军和英美军队分路攻入德国本土,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投降后,英、美集中力量在太平洋上展开进攻,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也于8月8日对日宣战。中国转入全国规模的对日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在战争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四大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至少1.3亿人受伤。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①社会根源:经济危机激化内外矛盾以及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一战之后的二十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出现明显的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了停滞的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先后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三个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一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它的军事力量作了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让德国在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德国不甘心这些严惩和限制,特别是在1932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以后,开始暗中加紧恢复国力;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因为没有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和本国利益的驱使,逐渐形成了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②直接原因: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以及德意日重新瓜分世界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了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要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而无暇东顾的时机,来夺取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的态度。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战争的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国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国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国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国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国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重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旬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苏联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德国统帅部经过广泛充分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旬,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地区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进攻。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以及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打击。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调动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作战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政权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7月下旬解放波兰。继而,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0月,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德国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4、战争的影响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其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其次,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以及四大洋。主要战场有:

(1)亚洲战场

    1931年,日本制造“9.18”事变,出兵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挑起事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首先在亚洲开辟了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是亚洲太平洋战场中的主战场,共消灭日军150万,受降128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进军东南亚,半年内占领了东南亚广大地区。1944年,中美英联军在印缅战场上接连打击日军,并在当地抗日武装积极配合下发起缅甸战役,消灭日军7万余人。

(2)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两国政府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军凭借军事上的优势于9月28日占领了波兰全境。之后,德国将其主力调往西线,以闪击战先后侵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然后大举进攻法国,将英、法联军逼出欧洲大陆。1940年6月,意大利政府宣布站在德国一边参战。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兵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随后,苏德双方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地进行大会战,德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在长达4年的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共消灭和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军队607个师,占德军及其盟军在整个战争中损失的全部师数的77.5%以上。德军死伤达1000万人以上,其2/3的武器装备被苏军缴获和击毁。苏军战斗减员1600万人,平民伤亡超过2000万人。

    1944年6月6日,由美、英和加拿大等国部队组成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初,苏军和英美加盟军在欧洲各国反法西斯武装的配合下,分别解放了东欧、西欧所有国家,并攻入德国本土。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3)非洲战场

    意大利参战后,凭借其军事优势,乘机夺取英国在东、北非的殖民地。1940年7月,意调集其在非洲殖民地的军队向驻守英属索马里和埃及的英军发动进攻。但是,意军屡战屡败,最后只得向德军求援。1941年1月,希特勒派隆美尔率非洲军团增援意军。1942年10月,英军与德意军队在阿来曼进行激战,给德意军队以沉重打击。随后,由艾森豪威尔率领英美盟军10万余人在西北非登陆,与英军配合向德意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到1943年5月,盟军将德意军队彻底赶出非洲。

(4)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日美在珊瑚岛、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群岛进行激烈的海空战役,日接连失败,以著名的中途岛战为转折,使日本失去了在太平洋上的主动权。1944年美军转入进攻,大规模空袭日本本土,对日占岛屿实施海陆空联合作战,1945年8月又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日在太平洋战场损失125万兵力。

第二节  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东北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同日寇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战斗,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透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全面抗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 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它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顽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歼灭日军155万多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伤亡总数的75%以上。中国军民为此付出了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的巨大代价。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华民族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正是中国军民持久而顽强的奋战,摧毁了日本法西斯称霸世界的狂妄梦想。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地位

    可以用六个“最”来描述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进行的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战场最广阔,陆军作战规模最大,作出的贡献最大,所付出的牺牲也最惨重。”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结束,历时14年之久。在这期间,从1931年9月至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的8年中,只有中国在坚持着对世界法西斯势力的作战。英法是在1939年9月3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才开始抵抗德国法西斯,开辟欧洲战场,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不满六年。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至1945年5月,也只有四年时间。而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成功,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作战不到四年。

    中国抗日战场最广阔:根据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

中国牵制日军主力最多

年份 日军总兵力 侵华日军兵力 所占比例
1937年 24个陆军师 21个师 90%
1938年 34个陆军师 32个师 94%
1939年 41个陆军师 34个师 83%
1940年 51个陆军师 39个师 70%
1941年 51个陆军师 36个师 80%
1942年 58个陆军师 37个师 64%
1943年 67个陆军师 39个师 58%
1945年 365万陆军 199万 54.5%

    中国战场作出的贡献最大: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既阻止了日军向北进攻苏联,(中国的持久抗战,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使日本无法实现“北进”战略,从而使苏联避免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并且得以从亚洲抽调50余万兵力投入欧洲对德作战,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又推迟了日军南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阻止了日军与德军在北非会师,保证了美、英、苏‘先欧后亚’方针的实施。”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中国付出的牺牲最大: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占二战中各国伤亡总数的1/3还多。其中军队伤亡380万人,死亡132.5万人;平民伤亡3120万人,死亡2000万人;还有1亿多人流离失所,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仅以军队参加对日作战的伤亡为例,中国军队伤亡380万人,美军伤亡32万人,苏军伤亡5万多人。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典范,它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自强、自信、自立的雄心壮志,重振了中国的国威,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斗争。”第三节 台儿庄大战的经过

1、战役在台儿庄开打的原因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进一步攻占武汉,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

    从日本侵华的军事形势看,南京、太原作战之后,虽然其华北方面军攻占了河北、山西大片地区,华中方面军也已攻占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但在南北两路日军之间的广大徐海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具有战斗力的中国军队,将日军战场分割为二,不能连接,对南北日军均构成重大威胁。因此,无论日军欲巩固其对已占领地区的统治,还是欲由北线西进或由南线西进,打通津浦线,消除侧后方的威胁,使南北占领区连成一片,都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日本陆军对于自己在华北战场,一直没有机会充分地发挥战功,而显得相当焦躁。加上它在进攻山东之后,中国军队不战而退,使它更加焦躁与轻敌。加之后期在山东的部队,一再受到中国军队反击,又遭到不少损失,自然怒不可遏地要进行报复。因而一味冒进。

    台儿庄地处鲁南与苏北交界处,津浦线以东,陇海线以北,有临(城)枣(庄)赵(墩)铁路支线,潍(坊)徐(州)公路及大运河经过,人口万余,居民3000户以上。台儿庄城墙高筑,东西2.5公里,南北1.5公里,街巷12条,东西南北及东南、西北门6座,大碉堡楼9座,小碉堡楼70余座,防守严密,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为鲁南之门户,徐州之屏障。在军事上,台儿庄与徐州有唇亡齿寒之关系,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徐海地区成为我军阻断敌方南北联络的壁垒和拱卫抗战中心武汉的屏障,其战略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台儿庄战役的意图是:固守台儿庄运河一线,一方面防堵日军进窥徐州,一方面将骄狂冒进的矶谷师团吸引到峄县南部地区,加以聚歼。再说,“台儿庄虽是弹丸之地,可在山东,也是个大镇,有上千个铺户,筑石为城,城中有碉堡75座,并且每户人家的房屋大多是用巨大石块垒砌起来的,也可以说3000多户人家就是3000多个碉堡,并不难守。把握时机,断其后路,使敌人进退不得,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就可以将其包围而歼灭。”

2、台儿庄大战的意义

    台儿庄大战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1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实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目的。

    日军侵占南京后,接着便要夺取武汉。徐州位于津浦、陇海两线的交会处,日军欲夺武汉,必须先夺取徐州,攻下徐州后,日军便可以打通津浦线,控制陇海线,就会沿平汉铁路长驱直下,直捣武汉。武汉为战略要地,雄居长江和汉水的交会点,足以控制南北,震撼全国。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准备迁都武汉,武汉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日军攻打武汉的目的,就是要摧毁中国的政治中心,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使中国彻底失去抵抗力,以便尽早结束对华战争,与欧洲德国法西斯相呼应,挥师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取胜后,再南下太平洋对英美作战,以建立日本在东亚和世界的霸权地位。所以,徐州的安稳,直接关系到武汉的安稳,武汉的安稳又关系到全国的抗战前途。所以,徐州的弃守得失,对中日的战局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战取得了胜利,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使日军一时无法打通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大大推迟。由于日本的国情决定,它的侵华占领方针是速战速决,而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坚持持久战、消耗战,以空间来换取时间,积小胜为大胜,争取最后胜利。台儿庄大战尽管进行了仅仅半个月,可是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与日军交战时间长达5个多月,充分体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计划,达到了中国军事当局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目的。这不仅使中国军事当局为后来的武汉会战的部署赢得了充裕的时间,同时,也锻炼了中国军事集团进行大规模的集团作战指挥能力和军事协调能力。特别是1938年5月之后,中国的部队在徐州周围多达60万,能够从容的撤离和转移,从而大大加强了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的战斗实力。所以,在而后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从徐州会战中汲取了不少经验教训,坚持抵抗日军4个半月之久,取得了歼灭日军的重大胜利,进一步削弱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因此,从徐州会战之后,日军在战略的主导能力上,开始完全的失控,速战速决的战略成为空想。日本逐步地陷入中国的战略空间陷阱之中,日军只有继续发动武汉会战以及华南攻略作战,将日军绝大部分的部队,都投入了中国的战场,这时日本既不能击败中国,又不能退出中国,迫使日本最后铤而走险,发动太平洋战争。

    其次,为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

    由于台儿庄战场的胜利,日军只好从平、津、晋、绥、苏、皖等各个战场抽调兵力,由4万猛增到30万人,配备各种武器,分六路对徐州进行大合围。这样吸引大批的日军兵力,给上述各省造成了后方空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敌后抗日战场创造了条件。在华北,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1937年9月21日《关于独立自主开展山地游击战原则》的指示精神,深入敌后,相继占领了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三大战略要地,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并以五台山、太行山、吕梁山为依托,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创建了山地抗日根据地,使中共在华北的敌后根据地初具规模。1938年春,八路军挺进冀鲁豫平原,开展平原游击战,为华北乃至全国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1937年12月2日,国共两党正式达成协议,同意将湘、赣、闽、粤、皖、浙、鄂、豫等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经过多次谈判,才于1938年2月开始下山集中,4月下旬分别在皖南和鄂北集中起来。而此时的华中部分地区已经失陷,台儿庄大战胜利后,日军不得不从华中抽调兵力去徐州,长江沿岸的皖南、皖北、苏南、苏北日军的军事力量都非常薄弱,广大农村成为既无国民党军队,也没有日本军队的真空地带。这就为新四军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中共中央抓住这一契机,命陈毅、张鼎丞、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第一、二支队,深入敌后,在南京、镇江、苏州、广德、芜湖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并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高敬亭率领新四军第四支队离开大别山区,东进长江北岸的霍山、舒城、桐城、庐江、安庆等地区,开展游击活动,破坏日军由安庆、桐城、舒城至合肥的交通线,袭击日军的后方。张云逸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皖南泾县、南陵、铜陵、繁昌等地开展游击战,破坏日军由南京沿长江西进的水上交通,并不断袭击日军沿江据点,威胁日军的后方安全。

    在山东,由于韩复榘的溃逃,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济南,到台儿庄大战前夕,日军已经占领了山东大部。山东的国民党省政府迁到了鲁西南的曹县以南。省党部迁到徐州。日军所到之处,国民党地方官吏望风而逃。山东省境内一片混乱,日军横行,土匪多如牛毛。在这严重关头,中共山东省委先后在徂莱山、天福山、黑铁山、泰西、湖西等地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稳定了山东的抗日局面。台儿庄大战,日军集中兵力于鲁南地区,为山东其它地区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第三,增强了中国坚持抗战的信心。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极端轻视中国的军事实力,极端轻视中国的抵抗力量,认为中国的军事力量不堪一击,日本陆相杉山元向天皇夸下海口: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解决中国问题。1938年3月,日军之所以狂妄至极,以一、两个师团竟然想打通津浦铁路,攻占徐州,也就是没有把国民党军队放在眼里。他们没有想到武器低劣的国民党军队,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打败了日军现代化装备的两个精锐师团,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这一点,极大地震动了日本朝野。这次战役日军开始感到中国军民团结抗战,顽强抵抗的巨大威力。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

    同时,台儿庄大战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信心。“七七”事变之后,日军长驱直入几乎无往不胜。淞沪之战,中国军队抽调70个师,50万兵力与日军30万兵力血战了三个月,中国军队死伤30万,付出了及其惨痛的代价,最终还是失败了。上海失守,日军进攻南京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使中国30多万人惨死在日军屠刀下,数以万计的妇女遭到日军的奸污,从前线溃退下来的中国军队死伤惨重。随着中国军队的连连失守,中国领土大片沦陷,严重地影响了当时中国军民的士气。亡国论调弥漫于中国社会各阶层,失败的情绪,笼罩着中国上空。在这种情况下,台儿庄大捷打出了国威,振奋了全国的军心民心。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回忆说:“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全国各界、海外华侨、乃至世界各国同情我国抗战的人士,拍致我军的贺电如雪片飞来。前来观战的中外记者和慰劳团也大批拥到台儿庄区区之地。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我军得此精神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墙颓壁上,都现出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第一快事。”台儿庄大捷的消息立即传遍整个中国大地,全国军民一片欢腾,奔走相告。当时中国抗日中心城市武汉三镇到处是庆祝欢乐的气氛。晚上,汉口在市体育场举行了15万人参加的庆祝会。在徐州、长沙、郑州、开封、洛阳、西安、广州、重庆等城市,也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祝捷大会和游行。通过广泛宣传台儿庄大捷,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

    第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最早开辟反法西斯战场,也是坚持到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国家。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主要战场。从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的兵力来看,也把中国列为主要侵略基地。1937年7月,日本在中国有4个师团,占其总数的24%;1937年冬增至21个,占其总数的88%;1938年冬,则增至32个,占其总数的94%。1945年停战时,日军在中国大陆仍驻扎110万左右的军队,这个数目超过了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274万人(不包括关东军)的1/2弱。8年累计,日军在华战死44.7万人,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死日军总数的113万的39%,为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死亡总数的8倍。日本用于中国的战争经费约121亿美元,相当于全部战争经费340亿美元的35%。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融为一体,成为世界四大战场之一,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各反法西斯战场作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仅普通群众(不包括军队)的伤亡即达1800多万人,财产损失600多亿美元。 毛泽东指出:“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8年抗战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作了伟大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地是属于中国人民方面的。”这是对中国八年抗日战争历史最正确的概括。可以说,没有中国抗日战争,就没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亚洲东方的胜利。所以说,中国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台儿庄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中国的胜利,不仅是为了促进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也是对欧洲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人民的支援和帮助。因此,台儿庄大捷震动了全世界。台儿庄本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镇,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到国联,引起了强烈的凡响,提高了中国在国联的地位。法国外长庞莱在国家行政院发表演说,呼吁各国援助中国抗战,他说:“中国是值得各国的帮助,接受外国帮助而毫无愧色。”

    美、英等国在抗战初期,对中国保持中立态度。虽然中国政府曾连续发表声明宣言,派使团出访,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呼吁国联和美、英等国对中国的抗战给予支持和帮助,然而,他们却仍以中立的身份出现。美国政府为了不刺激日本政府,曾先后三次发表态度温和的中立声明,并从中国撤走驻华近40年的军队。而美日的贸易却不断上升。1937年美国对日本的出口达76962.5万美元,其中军需物资占53%以上。在侵华战争头三年中,日本从美国购得大批军用品,包括制造飞机的全部材料和70%石油,而中国几乎没有得到美英的任何物资援助。台儿庄大捷后,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抗战寄以厚望,把援助中国抗战视为自己的事情。

    台儿庄大捷后,美国大使武官史迪威率领随员视察台儿庄战场,他激动不已的说:“朋友们现在都说,他们认为中国会胜利,我也这样认为”。李宗仁在会晤史迪威时向美国政府建议,乘珠江和印度支那半岛的两岸尚未被日军封锁,抓紧向中国贷款,使中国购买大量的作战物资,运往西南大后方,以防止日军南进,危害美英等盟国在亚洲的利益。史迪威接受了李宗仁的意见。8月30日,美国财政部代表洛辛到武汉与史迪威交谈时,史迪威又重申了李宗仁的观点“美国应当援华,让中国有能力购买武器。”洛辛返回后,在写给财政部长摩根索的报告中说:“史迪威上校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该奉行更加积极的政策。我国以提供贷款和军事装备形式帮助中国,对我们本国也是一种很好的防御措施。”摩根索同意史迪威的观点,他力主罗斯福总统向中国提供贷款。同年12月,美国政府通过进出口银行安排了2500万美元对华贷款。

    苏联政府对中国的抗战给予大批物资援助,从1937年10月24日至1938年2月14日,苏联先后向中国援助各种战斗机376架,坦克82辆,汽车400辆,各种武器、弹药价值4726万余美元。苏联的武器援助装备了中国军队,特别是苏联提供的坦克、火炮,对台儿庄大战夺取胜利有很大的帮助。1938年,苏联援助中国的飞机、坦克分别占全年生产总数的6.8%和3.6%。同时苏联还先后派出1500多名军事顾问来到中国。在抗战最初的两年内,中苏航空部队对日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击落日本飞机986架。其中抗战期间就有200多名苏联飞行员牺牲在中国。

    1938年7月,美国联合英国共同援助中国。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从此,中国战场成为太平洋战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42年在美英两国的建议下,设立了中国战区统帅部,蒋介石就任战区最高统帅,史迪威任战区参谋长。这样,中国在反法西斯国际联盟中的地位提高,与美、英、苏国家齐名。被世界公认是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盟国之一。

    台儿庄大战打响后,中外记者数十人陆续来前线采访,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五十九军军长张自忠等都曾经多次接见记者。中国记者有《大公报》的范长江、《新华日报》的陆贻等20多人。外国记者和友好人士有苏联塔斯社记者谷礼宾斯基、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阿希博尔德,新西兰女作家威尔金森、新加坡《星中日报》记者胡守愚等。这些记者通过报道、评论、照片和电话,热情宣传中国军队英勇抗战,人民踊跃支援前线的事迹,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多了解中国,对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更增强了信心。

    台儿庄大捷,给世界各国人民以很大的鼓舞,各国报刊不断以显著位置刊登中国胜利的消息,且纷纷加以评论,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前途作肯定的推断。美国华盛顿报载:“中国在山东方面的胜利,已经打破日本40年来军事胜利的记录,为欧战后军事上又一伟绩。”中央社伦敦的4月8日电讯也说:“英人心理渐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苏联《真理报》说:“台儿庄之役及其他战役的胜利,说明中华民族已经紧密地团结起来了。”邹韬奋在《鲁南胜利与欧美舆论》一文中说:“一面只刊载日军在华胜利消息的意大利法西斯报纸,最后也不得不改变口吻,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的战斗精神与人民的爱国心,有了坚强的进步”。

    最后,台儿庄战役的结局,说明了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沉重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台儿庄战役,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一部却在中国军队的包围攻击下,仓皇败退,溃逃时重武器、军用物资和士兵的尸体大量遗弃在战场上。这是日军一次战役进攻中的败退。这在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在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折。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是日军自新式陆军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惨败。

    台儿庄大捷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心,它使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战争的世界人士增强了胜利信心,鼓舞了斗志。中国的胜利,有利于巩固世界和平秩序。应该说,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中国军队和人民率先承担起了反法西斯的重要职责。作为民族扬威的英雄之地,这座鲁南重镇一度变成废墟焦土,当时的两万多间房屋建筑“无半掌之壁不饮弹”,两平方公里城区,“无方寸之土不沃血!”李宗仁在回忆录中称:“台儿庄区区之地,经此一役之后,几成民族复兴之象征”。战后的台儿庄,被海内外的舆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3、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与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共同努力,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台儿庄战役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给予了积极支持与配合。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中共地下党员谢甫生,及时为李宗仁将军提供了日军的重要军事情报,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宝贵贡献。当时,中共鲁南特委书记郭子化和许多共产党员都在第五战区总动员委员会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们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中共鲁南特委还派出游击队,破坏津浦铁路线。在华中,周恩来命令新四军张军逸师在淮河一线协同李品仙、廖磊、于学忠部阻敌北进徐州。这一切都有力地配合了台儿庄的反击战,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