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旅游摄影 > 正文

台儿庄建筑特色

0 2011-07-28 14:08:06   蜂鸟网   作者:蜂鸟网 [合作]

    “运河迢迢跨九州,转舵行船在峄州。” 这是运河古镇中鲁南百姓对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的描述,有了运河,台儿庄人便紧傍运河而生,至今还留存的古街、古巷、古码头真真切切地告诉世人他们对彼此的依恋。纵观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也许是因为被鲁南这片土地和人民所吸引,因眷恋而徘徊,因徘徊而转变方向。

    台儿庄古城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壁最典型的城市。台儿庄地处南北过渡带,地理位置上,东接日照沂蒙、西濒微山湖畔、北及孔孟之乡、南以运河与徐州为界,是京杭文化的交融地,燕京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都在此融合,徽商、晋商、浙商、闽商、粤商等各路商贾纷纷云集于此,定居经商,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使台儿庄成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历史遗址丰富,建筑风格多样,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台儿庄还保留着京杭运河进村的3公里古运河、古码头、古驳岸,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台儿庄汇集了八大建筑风格和世界五大宗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城内建有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等八种建筑风格的商铺、民居、书院,荟萃了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世界主要五大宗教,以及文昌阁、关帝庙、泰山娘娘庙、妈祖庙等中国主要民间信仰的七十二座庙宇,形成了三千里运河沿线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鲜明文化特征。
台儿庄的民居及一些商铺的建筑风格保持南北方融合的特点,既没有北方四合院那样的矜持,也没有江南庭院这般的轻柔,而是同时体现了北方建筑风格的沉稳和江南建筑风格的灵巧。具有“七分雄、三分秀”的特点,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晶。

    古城内的关帝庙是山西会馆,天后宫作为福建会馆,既是晋商和闽商在运河流域商业活动的见证,也是关帝崇拜活动和妈祖信仰在运河沿线传播的重要见证。南清真寺作为运河岸边的古清真寺反映了伊斯兰教在运河沿岸的传播与发展,街区附近的大王庙则是金龙四大王崇拜这一非物质文化现象在运河流域繁荣发展的有力见证。民居屋脊的瓦片镂空砌法、商业街上马头墙的运用等建筑细部的装饰风格和街区风貌的南北融合也反映了运河所带来的文化交流的影响。

    台儿庄的商业建筑主要以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近代建筑为主,立面饰女墙及壁柱,线脚丰富,屋顶及内部仍以鲁南传统民居的特征为主,月河街北段以鲁南传统的出厦抱柱排门式商业建筑为主,繁荣街则为徽派马头墙式商业建筑与鲁南传统商业建筑相结合。

    台儿庄作为运河南北文化交融最为明显的城镇之一,表现在建筑上,也体现了建筑风格的多样变化。台儿庄的主体建筑风格除了鲁南民居这一传统风格外,还表现出江南水乡民居中灵动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屋脊上的飞檐翘角和瓦片拼接的镂空正脊,以及江南商业建筑中常用的出厦檐廊和排门及天进院形式;表现出徽商民居中马头墙林立的风格,这是因商业街道防火的需要,也是扬州淮安一代商业文化北迁的结果,沿街商业建筑的门脸上方会有大型的砖砌影墙;表现出晋商民居中厚重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单坡商业建筑和大面积青砖砖墙的运用、门窗窗楣的拱券砌法上、外挑阳台的应用,以及上墙和影壁的砖雕上;由于受到近代商业的发展影响,还表现出近代所盛行的所谓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两层之间的线脚装饰、女儿墙的运用和装饰、柱饰和壁柱的运用中都在细部暗含了中国传统的装饰花样;另外由于城内众多的庙宇和官署建筑的建设,大部分公共建筑的建筑风格均体现出传统的官式建筑式样。主要表现在垂脊和正脊的装饰,多用大型雕花砖,出了悬山屋顶外,硬山建筑的排山沟、盒筒瓦应用及格扇门窗是其主要特征;另外在伊斯兰建筑中、中国传统的官式建筑中,会出现院落布局的宗教要求和建筑细部装饰的要求,如坐西向东的院落布局和望月楼的设置,植物和古兰经内容的装饰细部等;在天后宫等闽商建筑中也会重现福建本地建筑的特色,如夸张的屋脊起檐,繁杂的细部装饰、墙体砌法等。台儿庄鲁南传统民居中有一些典型特征就是上述一些建筑风格的体现。

第一节  皖南民居:蕴藉奢华的简朴高楼———徽派建筑的特点

    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梦里水乡芳绿野,玉谪伯虎慰苏杭。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台儿庄的徽派建筑既有皖南民居“粉壁黛瓦”,雕镂精湛、马头墙层层跌落的特点,又有和北方建筑、水乡地理融合的地域特色。主要特点体现为:建筑外部高墙围合的特点不突出,马头墙长度较短、但跌落层次更多、马头墙上装饰性砖雕更为丰富。
皖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极其精美细致的一种,之所以格外精致,与当地自然和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皖南地区,宋、元、明、清称为徽州,徽州地狭人稠,外出经商人占多数,因此徽州历来富庶,把赚来的钱带回家乡,置宅院、兴祠堂。受限于地少的自然条件,房子占地不能很大,中心院落就变成了天井,四周围只有建楼房才能扩大容积率。此外,男人在外经商,只留妻小在家中,房子就要格外私密,于是房子以高墙围合,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入口。这是皖南民居的主要特点。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一、皖南民居外部造型特点:

    皖南民居在中国传统住宅中特点突出、用料精良、装饰华美,是中国民居中有代表性的一种住宅形式。
皖南地促,因而民居的庭院很小。民居的外形为一四方体,外面白墙高耸,里面的房子沿着四周布置,都是两层以上的楼房,屋面向内倾斜,形成“四水归堂”的形式,“四水归堂”寓“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墙的上端,有层层跌落的马头墙,又称为封火山墙,有一定的防火功能,封火山墙都是由水平直线构成的、端庄、严肃。白墙与黑瓦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人称“粉壁黛瓦”。

二、皖南民居的装饰特点:

    皖南民居之所以精美,原因在于大面积的使用了木雕、砖雕和石雕装饰。装饰的部位很多,从外到内,无处不有。但在同一立面上又注意到疏密关系,和观赏的重点,使之构图完整,具有情趣。“鳌鱼戗角”是当地的一种民间装饰,这种以鸟龟头部的原型“变形延伸”演变出来的图案,方在门楼屋脊两端作为装饰,一来有防火的寓意,二来还有长寿的象征。牌坊式大门是皖南民居装饰的重点,外墙上基本不开窗户,门额上刻有宅院的名称,透显出高贵与威严的气氛。门框一律由石头刻成,门楼由水磨砖墙装饰外表,青砖烧完后,再用磨石将其表面打磨光滑,有砂眼的地方用油灰填平。并且每一块砖的尺寸完合一致,拼起来之后,严丝合缝。镶嵌在墙的外表,作为装饰。石头额枋,两根檐柱之间作为联系之用的横木,也叫檐枋或栏额。这里的柱子和额枋都是石头浮雕仿木结构的形式呈现,主要作为装饰之用。雀替:横向的梁或额栏与竖向的柱子之间有个90°的拐角,位于拐角处的云形、卷草形等装饰,叫做雀替。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建。主要由斗形的木块和弓形的肘木纵横交错层叠构成,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并兼有装饰效果。皖南民居大门上的斗拱除木质以外,还有砖质制成的。

    皖南民居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皖南民居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三、院落的组合形式

    皖南民居都是院落形式,而院落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三合院和四合院。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组合发展,变成各种复杂的形式,甚至可以继续组合,发展出更复杂的院落形式。在以调纵轴上前后院落的排列俗称“步步升高”,而每一个院落都有一个正堂,四层院落称为“四进堂”在皖南最高的的甚至有“九进堂”。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这就是风水上说的“前低后高、子孙英豪”。

1、聚财的方盒子

    皖南民居的造型从内部造型上来说是楼房形式,正房是人字形屋顶,大多是三开间,中间开间的楼上、楼下都是不带门窗的敞厅形式。厢房是单坡屋顶,楼上楼下都有隔扇门窗。无论正房还是厢房都是木结构朝向院落,没有砖结构,且外围一圈都由高墙围合。此外,所有屋顶都向院内倾斜,没有向外面倾斜的屋顶,一旦下雨,雨水会流到自家院子里,徽商把这种“四水归堂”的形式赋予了人文意义,认为下雨是“老天降福”,谁都流到院子里是“肥水不外流”,意味会“聚财”。从外部造型上开,皖南民居非常简洁,建筑四面都是白色墙壁,很少开窗子,变化主要在墙体上部,墙体上部以小青瓦做成一个墙檐,墙檐类似小人字形屋顶,墙檐上还有屋脊。为原本类似方盒子的民居外型,增添了艺术的灵性。

2、皖南民居的院内设置

    天井:天井相当于四合院的庭院,但实在太小了,只能称作“井”,因此,皖南民居的天井,都用讲究的石头精心拼铺而成,并比四周房间的地坪要低,以利排水,当地居民将它称为“明塘”。富有的人家甚至把天井砌成池,四周围上石栏板,防止雨水溅到四周的木构件上。

    厅堂:每个院落至少一个厅堂,这就是中堂。假如是三进院落,就会依三个厅堂的前后顺序,从前到后一次分为下堂、中堂、上堂。厅堂都是开敞的,没有门窗与天井相隔断,与其他地区厅堂有明显区别的是,皖南民居悬挂祖宗画像的墙壁,并非位于中堂的后侧,而是中堂的正中(屋脊的下方),这堵墙当地称为“太师壁”。

    隔扇门窗:在大部分民居中都有格栅门窗,其中皖南民居和水乡民居的隔扇门窗雕刻最为精美。皖南民居的木窗子中,有一个部件“槛垯衣”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意思是“窗户的衣服”,其实就是窗户的栏板,厢房是私密的卧室,而私密之处最能挑动人们的偷窥欲,任何人来到这个可望见我是内部的地方,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天井的窗户偷偷瞟看一眼,为了防止别人偷瞄,最简单的办法是将窗台加高,但我是的隔扇门窗是有比例的,假如窗子太短,窗台太高,岂不成了监狱的感觉,于是人们便在卧室的隔扇窗下部设置一块雕刻精美的“槛垯衣”,恰好在人们视线的高度,恰好作为窗户的掩饰,防止外人看到卧室里面的情景。第二节  水乡民居:粉墙黛瓦的濒水聚落———水乡建筑的特点

    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思在渔歌。水乡建筑的韵味在于水巷,小桥,驳岸,踏渡,码头、石板路、水墙门、过街楼等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所组成的一整套的水乡居住环境。台儿庄古城的水乡民居特色明显,至今保持着“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式格局,出门就是河,低头便见水,举足即过桥是台儿庄运河古城的典型写照。在这一点上,与江南水乡建筑特色殊无二致。建筑上的特色不仅保持了“粉壁黛瓦”、虚实有致,色彩淡雅的特点,而且庄重典雅的北方大院在滨水的河道也开启了临水商铺。

    民居模式,与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江南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天然河流湖泊众多,经济开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当地民众的努力,六朝末期,江南已是全国最富庶地区。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江南水乡民居在单体上以木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为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精巧典雅、色彩肃穆是江南民居的重要特点。白墙构成的“虚”和墙面装饰及屋顶构成的“实”形成中国画一般的优美对比。水乡多河的环境出现了水巷,小桥,驳岸,踏渡,码头、石板路、水墙门、过街楼等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组成了一整套的水乡居住环境。

一、不可或缺的码头

    在江南水乡民居中,临水建筑是最富地方色彩的一种形式。民居临水的一面多开后门,有时后门还有外廊,并用条石砌成台阶通向水面,把住宅和水面联系在一起,有如小型码头,是住宅极重要的一部分,当地人称为“河埠头”。居民可以在这里洗涤、取水、从船上购买蔬菜、柴米油盐,以及运倒垃圾。居民外出,也在这里上船出发。

    河道是公共交通要道,私用码头不能侵占河道,只能与邻里排成一行,顺岸而建。有些大户人家将码头向内退缩,建成凹廊,这样雨天家人出入,佣人洗濯均无淋湿之虞。

二、因地制宜借取空间

    沿河的地价较高,因此民居在不影响河道航行的情况下,都会设法从河道上借取一定的空间,其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吊脚楼:沿河建筑将小部分空间出挑到水面上,并依靠长柱子支撑,悬空架起的部分就是吊脚楼。

    出挑:建筑物凌空伸出一部分结构,并不用宅基地面积,叫做出挑。类似于现代的阳台,是乘凉、观景、休憩的好地方。

    枕流:建筑物横跨河而建,往往是为了省宅基地,或连接河两岸自家的住宅。

    倚桥:靠近桥头的居民,将建筑墙体的一部分直接建在桥上,并利用公共桥梁当做自家的楼梯,省去了居室内的楼梯空间。

    由于江南水乡一直是全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才荟萃,因而水乡城镇的许多住户是诗书传家。又由于物产富庶,工商繁盛,这些城镇历来是官宦退隐、富户别墅、学士散居之地。这些水乡民居大都营建于封建社会,封建伦理、儒学传统,风水习俗都直接影响着这些民居的经营布局、房舍安排等。如厅堂的主次,前后的序位,主客的区分,主仆的隔离,男女的差别等在设计上都有独到的手法,这是江南水乡民居的人文因素在意识形念上的反映。

    水乡民居根据规模,可分为大宅,中宅、小宅三类:

    大宅大都是富商、官宦的宅第,纵向称进,横向称落,大宅多则九进,少则四进,多到七落,少则一落不等。如周庄的沈厅则为七进。有的大宅与园林巧妙结合,既创造了居住建筑的产物--私家园林,又增添了民居本身的吸引力。如同里镇的退思园就是非常精致的园林。

    大宅在平面布局上,通常都有严格的轴线,正门朝南或朝东,宅院规矩方正,进落有序。

    大宅主落一般有五进,依次由门厅(沿街有的带店或带楼),轿厅(停放轿子)、正厅(接待主要宾客,举行婚丧礼仪),内厅(会见亲戚好友、家庭议事)、女厅(也称上房,常用为居住用房)组成,主体建筑以厢房或院墙围合组成院落。边落一般不独立开门,常由花厅(会见常客,举行宴会等)、书房(读书)、花园、内宅(居住)、厨房(多沿后巷开门,不造成干扰,但无家庭专用浴室、厕所)组成。宅的入口沿街或沿河,便于人员的出入和物品运送。两落之间,往往设背弄,这样既分开了主仆的交通路线,又大大增强了内宅的私密性,并有利于隔声,防火、防盗。

    中宅从形式上看与大宅相仿,不同的是中宅进数较少,一般少于四进,且一般无边落,内部空间的组合没有大宅那么考究,但相比之下较为灵活。中等收入家庭多属此宅。

    小宅,是一般平民的住宅,规模较小,多为一到两进,有的沿街,有的沿河,平面布局较为随意,为水乡城镇特有的小巷和水巷景观。

    普通小宅占地小,无严格的轴线,一般有两进、面宽多在一到三间,形式自由,因地制宜,空间利用合理但私密性较差。普通小宅沿河沿街处常有营业性质,临河都开有,有踏渡水埠一直通到水面。水乡城镇民居在其厅堂组合时,创造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构件,既丰富了水乡民居的内容,又具有强烈的特征。 天井,是民居中用以采光、通风的特征构件,在一般的三合院中,其深度与高度相当,宽度有多种,如主屋三开间,则以明间面阔为准。或五开间较大的,则以明间或次间面阔为准。在大宅中,天井大都做成长方形,并且将两楔的进深减小,或用廊代替厢房,天井成横长方形,东西长度大,通风较好,而且夏季可以减少太阳的照射。常设前、后天井以利通风,后天共一般进深较小,植有落叶乔木以利遮阳。

    砖雕门楼 这是做在前后进腰门上的,是纯粹装饰性的特征构件,明代的门楼较为简朴,清代雕花较为繁琐,这些门楼上都题有匾额。

    墙 水乡民居以木结构为主,因而墙具有重要的防火功能,一般山墙皆高出屋面,做成梯阶式或平头高墙,称"封火墙"或"女儿墙"。墙可分实砌和空斗两种,或下为实上为空的混合式。墙基常用条石,石灰粉刷,当用作装饰性墙面时,就用清水磨砖贴面,既简朴又表现出主人的殷实。

    地面 院宅内露天的地面(如天井)用石板条铺,块铺,裂纹石块或鹅卵石铺砌,也有用砖铺。室内地面都用砖。江南多雨,地下水位浅,室内易潮湿,一般先用石灰夯实,其上铺砂,砂上铺砖,以避潮气,居室的房内则用木地板。

    轩 是室内天花,实际上是使屋顶增加-一个空气保温层。大宅、中宅的轩有的装饰考究,木雕精良,有各种做法如船篷轩,鹤顶轩,花篮轩等。

    屋顶与山墙 屋顶铺青瓦,整个坡屋顶成向内微曲的屋面,有利于屋面排水,屋脊的做法花样很多,普通小型民居只用瓦竖砌,两头做简单纹饰。大,中型民居的主要厅堂脊头有做成龙,鸡等花饰。普通山墙为硬山式不出屋顶,厅堂等重要建筑的山墙用出屋顶的屏风墙,随着房屋进深的大小,有一山、三山和五山屏风墙的不同。

    江南水乡民居总的面貌是:平房楼房相掺,山墙各式各样,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临河贴水,空间轮廓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称之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第三节    北方大院:规矩方整的青砖古楼———北方大院建筑的特点

    在北方建筑中,北京四合院建筑和晋中建筑风格最为相像。台儿庄的北方大院建筑风格兼具北京四合院和晋中建筑的特点。平面布局上遵从四合院的规矩方正,回廊回绕的建筑特色,屋顶为四合院建筑惯常采用的双坡屋顶,但建筑材料上采用晋中建筑惯常采用的青砖砌筑、青砖铺地,砖雕和木雕风格活泼、自然,纹样写实,并采用晋中建筑惯常使用的石青、石绿等冷色调。

    在中国民居中,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齐名并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明清时期,深居内陆的晋商、徽商勤俭自强、诚信经营而富甲海内。在家乡修建的深宅大院,成为中国民居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尤其是晋中一带的汾河流域最为精彩。晋中地区民居豪华精美,清朝初年,山西商人已经控制了近半个中国的经济。山西人的社会地位序列是:第一经商,第二务农,第三行伍,第四读书。经商致富后,山西人还是回老家盖房子,将妻子“禁锢”在这个封闭安全的地方生儿育女,并让儿女有一个安全、优良的生活环境。

    青砖影壁风情辉映:有钱就可以使房子的品质提高,晋中的房子讲究实实在在,就拿砖墙来说,品质精良的皖南民居,外墙也是空心斗子墙,墙里面是空心的,至于其他地区的民居,只有建筑外部才使用砖墙,院子里面的部分一般不再砌砖墙,而是直接暴露木结构,晋中的砖墙则是清一色的青砖,墙体非常厚实,以保证防御上的安全,而院内的墙体全以青砖砌筑,就连院落、楼板的地板都满铺青砖。举目望去,慢是青砖青瓦,既展现典雅肃穆的风情,又具有坚固防火的效用。有钱也可以使房子盖得好看,晋中民居的细部装饰非常丰富,装饰的重点部位主要集中在门楼、影壁和屋顶。门楼下方的精美木雕,图案以植物为主,搭配石绿为主的色调,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影壁则以砖雕取胜,图案写实,形象立体,凹凸分明,不采用几何布局或对称布局,构图就像一幅画,色彩以黑色为主,厚重大胆,让人有震撼之感。屋顶的装饰更加多样,晋中民居的正脊高大,全国绝无仅有,正脊上的雕花与房顶上的烟囱形象各异,就连瓦当的图案也刻画得一丝不苟。

    山西民居大都为四合院形制,院子一般都是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窄,院落的中央设置中门,将院落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宁叫青龙高万丈,不叫白虎抬了头”,按照风水说法,青龙居东为吉,白虎居西主兄。因此,山西民居由西向东,建筑地基一家比一家高一砖上下,这样,就可以使得青龙压住白虎。

    从单个宅院来看,靠近正房的屋脊最高,逾向外、向前,厢房的屋脊逾低,形成层层叠落的形式,符合风水“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说法,也不易造成院内积水。为防止雨水冲刷外墙,也为了集聚财气,东西厢房与最西面的倒座房多为向内院倾斜的单坡屋顶,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院内地面都铺青砖,雨天不泥泞难行,晴天亦能防风沙。

    民居建筑的大门不能仿照官式建筑的大门,朝向正南,而须刻意将大门朝东南或西南偏一点点。这种大门、厅堂不正对子午线的做法由来已久。晋中的大门设在东南角是按照风水的说法而形成的。正北方向的厅堂,位于“坎”位,东南大门在“巽”位,为什么采用“坎宅巽门”的形式,没人说得清楚,但是当地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大门在东南,建宅实不难”,意思是大门放在了东南方向,就不会犯风水上的忌讳,是一种稳妥的住宅布局方式。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1、布局放诸四方皆准

    四合院的布局方式,十分切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家庭成员因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不同,在使用房间的分配上有明显的区别。再者,四合院四周都是实墙,隔绝了尘嚣的干扰,兼具有相当的防御能力,形成以个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

    北京的四合院最有代表性,不仅院子方方正正、大小适当,而且设施布局完整、营造考究,所蕴含的浓郁文化气息与繁复规矩,更是其他地区民居无可比拟的。

2、房间配置不逾越伦常

    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除了中心院落之外,尚有前面的倒座院,以及后面的后罩院,一共三个院落,明确体现了中心院落居于核心地位。中心院落的北侧是四合院里最大、最重要的正房(又称上房),正房的中央一间是家庭祖堂所在之处,供奉祖先的牌位;正房的东西两个次间,是家长也就是祖父母、父母的居所。正房前的东西厢房是儿子是居所,通常大儿子、三儿子住东厢房,二儿子、四儿子住西厢房。这种安排,和旧时家庭祭祀时左昭右穆的规定,正好相符合。

    中心院落的四个拐角处都设了游廊,用以连接东西厢房和正房前面的檐廊,如此一来,人们可以顺着游廊和檐廊,绕中心庭院行走一圈而不怕日晒雨淋。游廊不仅具有遮阳避雨的实际作用,更增添了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气息。

    中心院落正房的两侧都建了耳房,尺度较正房要小。如果将正房比喻成人的脸,那么耳房就是人的双耳。耳房有各一间的,称为“明三暗五”,耳房各有两间的,称为“明三暗七”。正房为什么不直接盖五间或七间呢?这是因为不敢逾越旧时皇家规定的宅制。

    耳房前方正对着东西厢房的北山墙,之间形成一个私密的小院子,这个小院子不铺砖石,因而被称为“露地”,通常用来栽植主人喜爱的花木,一些文人喜欢将书房设在耳房,阳光直射房中,日影斑驳,轩窗静寂,可以说是读书的极好环境了。

3、家天下的体现

    四合院最后面的狭长院落是后罩院,是房主人的女儿及女仆居住的地方。女儿住在后罩院,进出都要经过父母亲居住的正房,父母亲很容易监视女儿的行动。

    四合院最前面的一排房间称为倒座房,又称南屋。倒座房的中间几间屋是作为接待一般客人的客厅(贵客则被延请到中心院落的厅堂接受款待);最东面的一间是私塾,旁边设有大门,再旁边是门房或男仆居住的房间;最西面的意见,即院落的最西南角,规划成为厕所。

    中国人的理想居住模式,非四合院莫属,厅堂、房间、院子、私塾、书房、游廊、厨房等一应俱全,大户人家甚至有园林,马车房,关上大门,自成天地。四合院的精髓在于“合”字,无论物质的“合”,精神的“合”,都将家庭成员紧紧地“合”在一起,让居住在里面的人们,能充分发挥尊老扶幼、晨昏定省的和睦共处精神。4、代表主人身份的大门

    北京四合院大门有多种等级,人们只要一看大门就能知道房主的身份。因为房屋的大门,就像是一个人的颜面。

    大多数北京四合院从倒座房挪出一间设为大门。当作大门的这间屋,屋顶比别的屋顶高出一点,以增添气势。通常,门的地基会垫高,让大门地面比外头街面高,当房主人从里面出来,有居高临下之感,而外人进入四合院,则有步步登高之意。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等,四合院的大门就由这些零部件组成。

  大门一般是油黑大门,可加红油黑字的对联。进了大门还有垂花门、月亮门等等。垂花门是四合院内最华丽的装饰门,称"垂花"是因此门外檐用牌楼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门外是客厅、门房、车房马号等"外宅",门内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内宅"。旧时说大户人家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此门。

    没有垂花门则可用月亮门分隔内外宅。垂花门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头椽子油成蓝绿色,望木油成红色,圆椽头油成蓝白黑相套如晕圈之宝珠图案,方椽头则是蓝底子金万字绞或菱花图案。前檐正面中心锦纹、花卉、博古等等,两边倒垂的垂莲柱头根据所雕花纹更是油漆得五彩缤纷。

    广亮大门:广亮大门是大门等级最高的一种,过道在门里门外各有一半,清朝七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广亮大门。广亮大门两边会配置一对古代仪仗形式发展出来的抱鼓石,以衬托大户人家的气势和隆重庄严之感。大门外设置台阶,台阶两旁设置斜坡状石板。大门檐柱和额枋之间,还会有“雀替”、“三幅云”的云彩状装饰,显得气派华丽。

    金柱大门:金柱大门略低广亮大门一等的大门,和光亮大门最明显的差异是,把门扇装在中柱和外檐柱之间的外金柱的位置上。这样门扇外边的门道浅,门扇里面的过道深。

    蛮子门:蛮子门将门扇安装在靠外面的门檐下,气势不及前两种,而且门框与门扇容易被雨水淋坏。

    如意门:比蛮子门再低一个等次,这种大门正面以砖墙遮挡住,只留中间两扇大门。

    窄大门:比如意门再低一个等次,只占半个开间的宽度,窄大门只有门框和两个门扇,没有任何装饰。而抱鼓石被两块方形石雕取代,屋顶也和左右房间的屋顶一样高。

    小门楼:小门楼没有过道,设在院落的一隅,从院墙上开个门洞,门洞墙上做个小屋顶,就成了小门楼。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院内,有用石板铺设地面的,也有用砖铺地的,还有用鹅卵石铺地的,不尽相同。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但门前不能种槐树,因以前槐树上会掉下来一种虫子,俗名吊死鬼,担心过路人说“这儿怎么这么多吊死鬼啊”,因桑树与“丧”同音,四合院边也不种桑树。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第四节  闽南民居:喜庆祥和的砖造房屋———闽南建筑的特点

    中国民居最富有表现力的部位在屋顶,闽南民居的屋顶呈双向凹弧形的曲面,在闽南民居的屋顶上,找不到一条真正的直线,假如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从侧面看就是弧线。闽南民居屋顶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端翘角处有美丽的燕尾,这种屋面轻盈的轮廓,给人腾跃飞翔的感觉。台儿庄的闽南民居保持了红砖红瓦的祥和气氛。但是在构造形式上,受其他地区建筑的影响,闽南建筑的屋脊弧度要平缓得多。

    西方建筑普遍使用红砖红瓦,而中国民居都是使用青砖青瓦,构成中国民居深沉、清雅的艺术特色,惟独福建泉州附近的民居,异于中国其他地区民居,一如西方建筑使用红砖红瓦,人们称之为“红砖文化”,这种现象的形成,其实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闽南一带黏土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极高,烧制青砖,颜色土黄,非常难看,烧成红砖,色彩非常纯正。中国人历来将红色视作是喜庆祥和的颜色,所以当地居民干脆以红砖红瓦建造住宅。闽南民居的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并保留了许多古代中原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面阔宽是闽南四合院的重要特点,闽南四合院的正立面非常华美,红色转头与灰绿色石头相得益彰。在墙体的基础部位,有案几一样的石雕装饰,显现家具般的精细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装饰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外部材料多以红砖为封壁外墙,精巧的石雕饰,丰富生动的屋顶轮廓,山墙装饰,出砖入石,大牡蛎壳墙。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有它独特之处,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中国民居最富有表现力的部位在屋顶,闽南民居的屋顶,完全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呈双向凹弧形的曲面,换句话说,在闽南民居的屋顶上,找不到一条真正的直线,加入葱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从侧面看就是弧线。闽南民居屋顶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端翘角处有美丽的燕尾,这种屋面轻盈的轮廓,给人腾跃飞翔的感觉。

    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第三,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第四,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

    闽南民居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

    闽南建筑中有许多中国传统图案,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都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说,有鱼的形象暗含着年年有余,大象从另一个角度使人联想威武勇猛。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

    从闽南民居砖石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文脉,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从而在民居外观上体现居住者经济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第五节草顶民居:穴居演变的历史印记———纤夫村民居的特点

    台儿庄草顶民居主要集中在运河南岸的兴隆村,草屋茅舍多呈现为院落形式,南北布局,强调纵向序列关系。按照其院落型制可以划分为条式院、曲尺式院、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以及混合式院等。

    在一进四合院中,院落纵向正对为主房,主房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院落两侧设厢房,厢房略矮于堂屋。一进入口处房屋多数三间,中间一间为大门、过道,厨房设在院内东南角,厕所多设在院内西北角,堂屋门前西侧放置石磨,院内一般无水井,多设压水井,西侧为出水沟。院外西南角布置猪圈。院内外多植树绿化。

1、茅草屋主房建筑平面、立面结构特征

    兴隆村传统茅草屋主房建筑平面多为三间,南北朝向布置,中间为堂屋,东、西房为卧室,一般西房为家庭长辈居住,整个主房功能关系明确、简单。主房面阔、进深分别多为3.3 m, 3.8m,堂屋中央开门,门框宽1.6 m,高2 m,双扇板门。但是,随着居住人群的单一,其平面布局也有一定变化,即呈现为东房卧室,中间堂屋,西房为厨房(甚至兼做储存用)。主房屋顶为典型的悬山草顶,以七架居多,脊檩用料相对较粗,整个建筑采用了实墙搁檩结构,即檐檩整个直接搁在前后檐墙上与墙体浇注成一体,整个屋顶由夯土墙承重,立面不设柱,间与间之间采用泥墙分割,卧室部分墙体相对较厚,多在45 cm以上,而堂屋与厨房之间则用篱笆泥墙分割。整个建筑对外不开窗,所有窗户都朝院内开设,而在两山墙顶部开设“口眼”,以便通风。整个草屋茅舍外形都十分古朴、简洁、真实,与周边古树、古运河十分协调。

2、建筑材料

    在材料上,一般采用石头座基、泥墙、草顶;也有以石头、砖头砌墙。屋顶材料多用麦秸腿、稻草、谷草或黄草、瓦与草的结合等。因此,按照使用材料的不同,茅草屋的类型又可以划分为:泥墙草屋、石墙草屋、砖墙草屋,砖墙草瓦屋等。这些材料的普遍使用体现出了茅草屋经济、实用、方便等特征。

3、建造方式

    茅草屋的建造方式可分为墙体 与屋顶的建造两大部分。其中,泥墙的具体做法又分为:泥墙做法与土坯墙做法,而泥墙做法则以掼泥墙为代表。

a 泥墙与土坯墙做法

    掼泥墙做法与工艺流程 :①隔夜,在附近农田里,挖一个直径约两三米、深约六十多公分的圆潭,将泥土捣松,泼上水浸透,面上撒上稻草秸。②第二天,把潭内泥土的调和干湿度。③采用人工赤脚下潭踩泥。④掼墙。掼墙要求掼得结实、掼得准、要成片成条;要掼得直,转弯抹角要严丝合缝。另外,为使泥墙牢固,则用稻草绳在周围拉上几圈。⑤泥墙掼好后,略为收干,用铲子铲平。⑥最后用稻草刷帚蘸了水将泥墙刷光。在屋内,则用石灰水刷白,以达到整洁美观。

    土坯墙的砌筑方法:土坯即未入窑烧的日晒砖,其材料为粘土(可酌加柴草防止开裂)。 土坯墙的砌筑方法为土坯立放,一般是一层立坯,一层平坯,而且侧面不用泥,只是平面接缝用泥。

b 屋顶做法

    屋顶做法:首先在夯土山墙上搁檩条,然后,在檩条上密排高梁秸把子,再在上面抹上带筋大泥找平后,铺设稻草或者谷草,最后在正脊两侧用压杆木压住草尾或以厚泥压住。整个屋顶檐部铺草薄,脊部厚。

    台儿庄由茅草屋组成的院落具有合院与厅井两类民居形式的双重特征,即体现出了合院与厅井混合与交叉的特色。①具有穴居的历史印记,完整的保存并再现了其演变的重要一环节。②台儿庄兴隆村的茅草屋,其形制具有合院与厅井混合与交叉的特色。③茅草屋的存在,丰富了居民建筑类型,并较好的保存了建筑建造方式与工艺。④兴隆村的茅草屋体现出了回、汉族文化的交融与相互的渗透,洋溢出浓郁的古运河与大战文化的气息。第六节    台儿庄建筑的特色

1、建筑结构的特色—砖石木结构中金字梁架与过墙石的应用

    台儿庄虽然民居建筑与官式建筑多样,但实际上,在建筑结构中均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即青砖墙体中除了角柱、挑檐石位置用石料外,墙体上常均布有方形或长条形过墙石,起到加固的作用;屋顶的梁架结构常为金字梁架。这一鲁南苏北民居中共有的梁架结构,金字梁架常常直接搁在墙体上,出了除厦的檐柱外,并无柱子承重。另外台儿庄民居中的门窗都常用一根方木承重,是一大特色。

2、建筑院落的平面特色—因功能而制宜的多样院落组合形式

    台儿庄属于北方平原地区,建筑形制规整有序,正符合“庶民居室,不过三间五架。单体建筑往往组合成合院,按规模大小,有两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台儿庄古城内遗存的建筑的合院也有狭长形的,恰与三晋民居相仿佛。同时,它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多进院落。由于台儿庄缘运河而居,所以多数民居建筑的布局依靠河道走向,不受正南正北的朝向的束缚,体现自然有机的布局特征,而大量的沿街商铺则愈加灵活,形成曲折的院落组合。

    台儿庄是商业古镇,出了八大家之类的商业巨头,由于不同的商业需求和居住习惯的不同,台儿庄民居院落极为多样,一般的传统四合院根据地形,常有院落外墙,院墙与正方山墙下相接,正方山墙与东西厢房或后墙相齐或前墙相齐,大部分院落多为不规则的四合院,与正房或厢房平齐时有时会建有一座小楼等,后期为了防御的要求在门房或院落一角也建有碉楼,大型院落中一般有共用巷道和跨院作为家庭作坊。商业院落中主要有天井式商业院落,正房、倒座与厢房建筑相接,或前后多进院落,前面几进位商业院落,呈天井式,后面为宅院,呈现为传统四合院形式。

3、建筑细部装饰的特色—屋脊门窗与砖墙线脚、出厦牌匾与封火山墙

    台儿庄传统建筑的装饰细部主要体现在墙体、砖券、掩口、博风、屋脊,门窗和砖雕几个部分,墙体称为主要的建筑语言,其组砌方式有:卧砖、甃砖、陡砖等,与灰白的过墙石交织形成丰富的立面效果;砖券有平券、木梳券、半圆券等。掩口有菱角檐、折子檐、抽屉檐、冰盘檐等,砖博风分为方砖博风、雨散博风两种,与 头与挑檐石形成了硬山墙的装饰;台儿庄的传统建筑屋脊变化丰富,一般而言屋脊正脊多用小青瓦片砌连续铜钱形,并排的两栋房屋正脊多用小青瓦片逐层叠砌三角形的镂空脊;正脊采用短银锭、竹节、砂锅套,鱼鳞等花瓦顶,屋脊的收头部分却与南方建筑相似,脊端用竖砖衬,并抹灰做起翘,颇有苏式毛脊的水乡神韵,门窗的细部特征,门窗部分的细部特征就是方正简洁,以直棂窗为主,间以方格窗。

    总体而言台儿庄传统民居和商业建筑中装饰部多,以简洁朴素为特征。但在屋脊、门窗、砖墙的砌法、山墙的装饰、砖墙各线脚的装饰、出厦的柱饰和斜撑、牌匾的位置、封火山墙上均体现了一定的装饰性。窗一般均为直棂式,下槛为条石,上槛为木方,有时山墙会做成圆形,窗格为套方形式,也有的窗楣用砖砌弧形拱券。门的形式多为两扇大门或排门,上面均镶有大型铁钉,一般一列五个,一扇门一列,门上的锁的形式也比较别致,是横向插锁。砖墙的砌法多样,出了顺砌外,常隔几行有丁砖竖砌一排,较为特殊,更在墙体上有规律的排置了过墙石,使朴素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非常别致。一般而言晋商民居或商业、庙宇建筑的山墙会在悬鱼位置有砖雕装饰。台儿庄一般山墙为硬山墙,其与屋顶交接处的线脚会有波浪纹装饰的平砖砌成,是一个特点,在近代建筑中,二层建筑之间的线脚装饰也很明显,一般有竹节砖框和花砖装饰。出厦的建筑,其插枋的端部和柱础和斜撑的撑托会有少量的装饰。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